一种穿起来会沙沙作响的丝绸,一种因此而获得美誉的织物,曾经有过不菲的“身价”,却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濒于消亡……
给香云纱染色是一项吃力的活儿,但从业者大都是当地人,也许是为了保证神秘的配方不会外泄
烈日蒸烤后能洗个澡,是件快乐的事情
清晨,工人将一匹匹染上茨莨汁的蚕茧丝织布摊开,铺在草地上,把挖来的黑泥均匀抹在布料上。这些泥是从没被污染过的河段中取回来的,摸起来非常润滑,所含的硫酸亚铁不多不少,刚好符合染织香云纱的要求
制成绸衫的香云纱不失传统的古典美
等阳光将布料上的黑泥水分吸干后,工人将布料又放到河水里漂洗,再涂抹,曝晒,摊雾,循环反复,完成了三洗九蒸十八晒共几十道工序,白白的纱绸便从浅红色变成黑褐色
在香云纱的制作过程中,几乎都离不开阳光
年长者都会记得,电影《红色娘子军》中的反派人物“南霸天”,总是穿着一身闪光发亮的黑色绸衫。由于穿在身上走路会“沙沙”作响,所以最初叫“响云纱”,后人以谐音叫作“香云纱”。由于奇特的生产工艺,它曾是中国“身价”最高的丝绸,成为旧时富人首选的夏季衣料。
广东的顺德,曾是我国著名的纱绸晒莨加工基地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明永乐年间(约15世纪),就开始生产并出口香云纱。上世纪30年代,香云纱生产达到鼎盛时期,主要销往泰国、越南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,上海的富豪们也将此视为高尚服饰和炫耀之物,价格可比黄金。当时,顺德有香云纱工厂500多家,1万多名工人,日产香云纱4000多米。然而,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,随着化纤棉织物的兴起,香云纱产量逐年下降。至1980年代末,很多厂关门、转产,市面上再难得一见了。目前的香云纱,主要被用于官方贺礼或当作公关场合上的礼服。
顺德伦教镇的成艺晒莨厂的负责人梁珠表示,能延续香云纱最后一脉香火的,全国目前只有他一家作坊。全厂100多名工人均来自当地或邻近地区,没有外来工。
72岁的梁师傅说,香云纱从产生那天起到现在,基本的生产工序和传统工艺就从没改变过,有着现代技术难以破译的奇特密码。上世纪90年代,一个日本纺织业的工程师来到厂里,企图解开这种神秘的工艺。他拿出各种仪器,测试太阳光的热度、强度、紫外线,又挖了用于加工香云纱的草皮和泥做分析研究,可最终失望而归。
“可以说,香云纱的生产面临着商机,也面临着危机。”谈到香云纱的发展前景时,梁师傅喜忧参半。
据了解,厂里40多名工人中,真正懂得制作香云纱绝技的,只有10人左右,且个个年届七旬。由于香云纱的制作要经受长期日晒,劳动强度大,年轻人都不愿意学,厂里招收新学徒时,竟没人报名。“我的儿子做汽车生意,不愿意学这个。”梁师傅说。此外,香云纱的发展还面临着土地的制约,由于没有足够的草场晾晒,想扩大生产规模很难。
每年的3月初到11月底,是晒莨的季节,工人们每天要从清晨3时多忙到下午4时,其间要忍受烈日的煎熬。梁师傅说,只有用这种最原始最古老的方法,才能使香云纱阴阳两面获得最理想的效果。而他们的后人能否传承和延续香云纱的神话,恐怕就无人知晓了。(本报记者 马小六/文 翁洹/图)
|